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304号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大厦3号
电话:020-68832236
手机:13516694852
邮箱:82130407@qq.com

新闻资讯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Title
八桂视点 深度调查|感恩奋进新环江

POSTTIME:2025-11-13     作者:小编     点击量:

  有一种幸福,叫总书记的牵挂;有一种温暖,叫民族团结一家亲;有一种赤诚,叫毛南儿女跟党走。2020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深情的嘱托,化作毛南山乡阔步前行的铿锵足音;深厚的牵挂,织就38万各族儿女守望相助的温暖图景;深切的期望,点亮全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未来。5月20日,也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定为感恩奋进日。五年来,环江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关心关怀和河池市委的带领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披荆斩棘、笃定前行,抓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三个篇章”,实施产业强县、交通强县、教育强县“三个强县”,建设生态、幸福、和谐“三个环江”,书写了从脱贫攻坚到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史诗,奏响了让毛南山乡红火日子更加璀璨的时代强音。

  11月4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含香村,曾因历史原因关停的废弃钢厂厂区如今焕发新生:现代林业产业园在此崛起,续写着新的传奇。

  “过去炼钢冒黑烟,现在车间飘木香,这才是绿水青山的真价值!”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书记彭继军介绍当地发展林业产业时,既充满自信,也充满憧憬。

  今年以来,环江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河池市现代林业产业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园区已成为河池市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天,位于县城附近的祥盛家居公司内,35万立方米超强刨花板生产线亿元的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通过“反向飞地”模式将产品直供深圳市场,首单交易额即达1050万元。

  公司副总经理卢项乾站在生产线中控室内,看着眼前智能化生产线坚定地表示:“我们对在环江打造西南最大绿色家居基地充满信心!”

  瞄准林业产业全链条升级,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战略眼光重构产业版图:洛阳园区差异化布局为旋切单板、锯材等基础材料的“产业粮仓”,含香园区为锻造细木工板、阻燃板等深加工产品的“枢纽引擎”,城西园区则蜕变为木地板、智能家居等高端制造的“创新工场”。

  环江林业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各园区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洛阳、城西、含香三大园区,通过“基础材料—精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垂直整合,驱动林业产业从零散布局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型,激发出“1+1+1>3”的产业协同效应。

  2025年1—9月,全县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20.2亿元,同比增长55.8%;涉林税收6190万元,较“十三五”末(2020年税收1164.8万元)增长431%。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县域经济支柱,带动就业超5000人,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在海拔800米的环江界子良风电场,126米高的白色风机擎天而立。全县总装机容量124万千瓦、投资额88.33亿元的风电项目启动建设,成为广西绿色能源转型示范。

  新能源布局的背后,是环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坚守。而特色农业的“接二连三”,则是环江从田间地头到产销一体的突破。

  从桑蚕产业舞动“一根丝”的传奇——20.26万亩桑园织就27.69亿元金色梦想,到香牛香猪等“五香”入选全国名特优名录,1.68万吨肉类飘香四海,再到各类水果产量五年蝉联河池市第一,带动4.5万名农户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的华彩乐章响彻在这片喀斯特峰丛之上。

  当前,环江正紧抓作为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拓展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系统构建从绿色开采、精深加工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有色金属行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将丰富的矿产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五年,环江经济硬核跃升:2023年GDP达91.4亿元,提前两年达成“十四五”规划目标;2024年破百亿元至108.52亿元,排名从全市第8跃至第4,较“十三五”规划末增长77.42%!

  这是拼出来的发展奇迹,这是干出来的山乡蜕变,这是环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注脚!

  曾几何时,环江这片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贫瘠之地”,因山高路陡、资源匮乏,被贴上“深度贫困”的标签。

  “高铁飞驰,拉近了毛南山乡与世界的距离,也让梦想照进现实。”11月2日,曾一同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下南乡玉环村上爱屯的毛南族群众谭春暖,回想贵南高铁开通那一刻,激动地和乡亲们在列车上手舞足蹈,唱起毛南族民歌“柳浪咧”,家乡腾飞的希望就在眼前。

  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2023年贵南高铁呼啸而来,2024年河荔高速穿山越岭,环江昂首迈入“双高时代”。从“交通末梢”到“区域枢纽”,高铁高速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源源不断的机遇与活力,让毛南山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在川山镇由动村,75岁的毛南族老人谭志光第一次见到高速公路穿寨而过:“年轻时走马帮,现在大货车直接把‘五香’特产运到广东。”

  与此同时,游客纷至沓来,世遗名片走出深山秘境,毛南文化揭开神秘面纱,分龙节铜鼓震天,水上龙舟破浪前行。

  交通的巨变在数字中激荡:2097公里公路织就振兴经纬,849公里新增里程改写山区命运,全县所有乡镇100%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1656公里农村公路串起希望的田野。

  绿水青山间,文旅迅速兴起,毛南集市非遗文创销量连年攀升,毛南服饰走向世界舞台,花竹帽编织出文旅融合新图景。380万人次游客年接待量见证“秘境”变“网红”,为环江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2021年10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启动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县三年攻坚行动,深化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满意度“五大”提升工程。

  从“升学困境”到“名校摇篮”的突破;从师资短缺到全域优质的蝶变;从经费紧张到优先投入的坚守,环江以“砸锅卖铁办教育”的决心,推动山区教育从基础薄弱向质量跃升蜕变,形成普通高中创品牌、职业教育强技能的双轨发展格局,托起各族儿女的“星辰大海”。

  环江高中荣誉墙上,“清华大学生源中学”的牌匾熠熠生辉。2021—2025年,这所山区中学培养出16名清华北大生。校党委书记韦波说:“这些孩子多数来自脱贫家庭,教育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毛华慧介绍,环江以占GDP比重连续4年超6%教育经费投入,换来了义务教育辍学动态“清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90.4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3.79%,两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如今,环江教育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亮丽名片,激励着更多广西国家级脱贫县探索教育振兴之路。

  环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毛南、壮、苗、瑶等32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其中毛南族同胞占全国同族人口的70%。

  这五年,环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从地域聚居走向全域融合,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画卷,构筑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

  走进思恩镇陈双村,毛南、苗、瑶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错落分布,村中彩色墙绘上,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同心文化广场的展板上生动讲述着该村各民族历史文化和发展故事,彰显着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毛南族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毛南族历史与文化的殿堂。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壮锦、编织精巧的毛南族花竹帽,还能亲身体验苗族蜡染、剪纸等传统手工艺。2024年,该馆接待各族群众达10万人次。

  此外,下南民族文化产业园、驯乐苗族乡民族文化展示馆等文化阵地,也成为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契机。每年的“广西三月三·环江嘉年华”、毛南族分龙节等特色文化活动,都吸引着各族群众参与。

  在这些活动中,民族歌舞展演、传统技艺展示、民俗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各族群众在欢乐中增进了解、在互动中加深情谊,将各族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局面。

  环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县委党校必修课、中小学思政课堂,五年开展专题培训120场,覆盖干部群众11.2万人次。“石榴红”文艺队走遍128个民族村寨,用傩戏改编《团结花开毛南山》、花竹帽编织“共同体”图案等形式,推动各族人民把“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环江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顾家增收两不误。”11月4日,在环江城西街道毛南家园社区清风工艺制品厂,员工朱培英脸上洋溢着笑容,忙着给新来的居民演示教学,指导如何编织手工制品。

  夯实兜底保障底线、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优化升级医疗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五年来,环江始终心系百姓,把民生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设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环江获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同时连续16年荣获“广西平安县”称号。

  “鲤鱼伴水水更清,星星伴月月更明。我们过上好日子,永远不忘党恩情……”近日,在毛南族发祥地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村民们相聚在郁郁葱葱的古榕树下,用毛南山歌《十颂党恩》唱出心声、道出故事,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和感恩。

  贵南高铁环江站前,毛南族小伙蒙家德准备乘车前往南宁:“以前至少需要4个小时,现在乘高铁只要1小时。”他的话语里,道出了这个石漠化片区县的沧桑巨变。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素娟,来到城西社区的非遗工坊,手把手教授年轻人技艺、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一条致富路。社区里的孩子们,也在非遗的熏陶下,在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回顾这五年的奋斗历程,环江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成果,更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感恩奋进、团结拼搏的必然结果。

  回顾这五年的奋斗历程,环江以“三个强县”为支撑,以民生福祉为根本,以民族团结为纽带,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高铁高速贯通四方,教育质量跻身全区前列,各族群众收入翻番,毛南族文化自信彰显。

  回顾这五年的奋斗历程,环江大地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热潮,处处展现出民生福祉的硕果,处处点燃着民族团结的火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去的成绩,是拼搏的勋章;未来的目标,是前行的号角。

  “环江的过去,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环江的现在,是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环江的未来,是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梦想征程。”彭继军动情地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环江将牢记“国之大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实施“三三三”发展战略,在产业升级中厚植绿色底蕴,在交通枢纽建设中拓展开放格局,在教育优先发展中培育创新动能,在民生改善中增进群众福祉,在文化传承中凝聚民族力量。

  展望未来,一个经济更强、城乡更美、教育更优、文化更兴、民族团结更紧密的新环江,正以“龙腾九万里”的豪情,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阔步前行。

  五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整族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跨越。这份红火答卷背后,是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智慧选择。从石山夹缝中寻出路,到把一头牛做成全产业链,环江人用实干书写奇迹。科技赋能、政策扶持、模式创新三力叠加,让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整族脱贫的殷切嘱托,为全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环江锚定了“奔向更美好生活”的航向。

  五载栉风沐雨,五载感恩奋进。这座曾深陷石漠化困境的县城,以GDP突破百亿元、跃居河池市第四的实绩,用林业崛起、交通蝶变、教育腾飞、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交出了一份兼具“生态底色”“民生温度”“民族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为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废弃钢厂变身现代林业产业园,家居产品直供深圳市场,林业全链条升级,推动涉林税收交出亮眼的增幅数据,环江跳出“靠山吃山”的旧思维,把林业大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5000人就业的产业优势。89万千瓦风电项目启动建设、南丹关键金属试验区拓展区布局,更彰显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石山深处的转型,正是全国民族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缩影。

  以前走马帮,现在大货车把“五香”运到广东,是交通巨变彰显的民生温度:贵南高铁、河荔高速开通,2096公里公路织就路网,环江从“交通末梢”变身“区域枢纽”,280万人次年游客量更激活了文旅活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环江对教育的“硬核投入”:连续4年教育经费占GDP超6%,学前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居全区第一,环江高中16名学子考入清北,“砸锅卖铁办教育”的决心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让“知识改变命运”在石山乡落地生根。

  32个民族聚居的环江,以“三月三”“分龙节”共庆的文化纽带,以“石榴红”文艺队走遍128个村寨、傩戏传唱《团结花开毛南山》的情感共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毛南家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月入3000元,思恩镇陈双村各族风格建筑与同心文化广场相映成趣。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荣誉,正是环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见证。

  环江的五年跨越,不仅是一个县的蜕变,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启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资源禀赋找对路径,更要牢记“国之大者”锚定方向;既要靠政策红利的“外力”助推,更要靠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内力”驱动。

  站在新起点,毛南群众的红火日子仍在续写,而其坚守的“生态为基、民生为本、团结为魂”,必将为更多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破浪前行提供可学可鉴的经验。

返回列表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304号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大厦3号    电话:020-68832236    手机:13516694852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2026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48474233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